甘肃打造省市县三级105个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 专啃“硬骨头” 攻坚“老大难”

40多个事项提速办,34个事项“跨省通办”,17个行政审批事项全程网办,10余个“一件事”打包办……近年来,甘肃省人社系统聚焦企业群众办事证明材料多、手续繁等问题,持续改作风、优服务、提效能,上下同心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

然而,当前人社领域中,仍有一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尚未解决,它们时间跨度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难啃的“硬骨头”,成了人社工作人员和老百姓的心结。

企业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就是人社服务的着力点。2022年以来,甘肃省人社厅主动作为,打造省市县三级105个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健全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办事流程,推进优办快办,千方百计解决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直通车”开进了老百姓的心窝里,架起了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

困境

历史遗留问题多年悬而未决

自从儿子工亡,孔奶奶一直在外地居住,靠供养亲属抚恤金维持生活,由于连续几年未能如期完成资格认证,2014年9月人社部门根据规定停发了待遇。老人年岁已高,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解决,直到2022年回白银探亲,她才联系儿子生前工作的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但公司也查不出原因,让她去人社部门咨询。孔奶奶急得直抹泪:“人社部门那么多,到底该去找哪个、该找谁?”

孔奶奶问出了不少群众的心声。人社业务点多、线长、面广,一件看似简单的人社服务事项,背后可能涉及社保、就业、人才等多个业务板块。“业务板块分割、办事地点分散、公开的咨询电话五花八门,大家办事不知要去哪、电话不知打哪个。”办事群众直言。

群众办事两眼懵,人社干部也有心无力,“很多‘疑难杂症’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有的牵扯民政、教育、医保等其他职能部门,有的跨越省、市、县多个行政层级。”随着近年来行风建设扎实推进,人社系统的服务理念、流程机制、办事体验均有明显提升,但这种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复杂业务,仅靠单一部门很难解决。

金昌市社保中心失业工伤保险科就碰上了一件难事儿。50多年前,市民杨先生因单位厂房失火留下终身残疾,由于不了解政策,一直未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多年来只能自费看病、吃药。前几年,杨先生找到社保中心,希望能享受工伤待遇,但迟迟未果。“按要求,‘老工伤’需要其工作单位申报,但杨先生所在的国有企业早已破产倒闭,加上年代久远,查证资料很困难。”失业工伤保险科副科长屈永虎道出原因,“国有企业破产后,相关业务由工信部门处理,因此杨先生的诉求还牵扯其他部门。”

时间跨度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这样一批让人社干部有心无力、让企业群众愁眉不展的历史遗留问题,究竟该怎么办、由谁办?

“历史遗留问题‘久拖不愈’,不仅容易激化矛盾,影响人社部门形象和政府公信力,更会导致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损。”2022年,受辽宁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启发,甘肃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周丽宁切准形势任务发展需要,在充分调研企业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要创新机制,举全系统之力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

一场刀刃向内、自我加压的改革拉开帷幕。

解困

打造为民服务“直通车”

破除顽瘴痼疾,必须出真招打硬仗。甘肃省人社厅以系统思维破局,创新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机制,变“厅内循环”为“系统共抓”,在强化统筹调度上下足功夫。

横向上,由厅领导牵头,加强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协作联动,建立省直部门间协作机制,强化与兄弟省市沟通合作,跨部门、跨省市共同发力。纵向上,整合人社系统内部资源,凝聚全省人社系统合力,依托各地社保大厅、政务服务大厅,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功能的要求,设立省市县三级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通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度机制,各级人社部门齐心协力解决“老大难”“硬骨头”。

2022年2月,甘肃省市县三级105个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同步启动试运行,6月转入正式运行。

“简单来说,‘直通车’是一个综合受理平台,能够一站式疏通、解决企业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甘肃省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负责人庄文明介绍。为确保“直通车”顺畅运行,省人社厅建立全省调度工作机制,编制全省“直通车”调度手册,各级人社部门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对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事项进行集中受理、统一交办。

记者现场了解到,省级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由厅级干部带班、处级干部值班,9名窗口工作人员分别来自就业、社保、人才、信访等不同业务板块。“作为‘一把手工程’,‘直通车’具有调度督促各业务部门的权限,有效解决了协调难、办理难问题。”庄文明说。

解决急难愁盼有了“指挥部”,困扰群众多年的难题被逐一破解——

去年9月,知道“直通车”开通的杨先生再次前来咨询,金昌市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报党组会研究,决定由人社局分管领导牵头对接工信部门,失业工伤保险科负责调取工信部门留存的原始资料、查找“老工伤”人员政策依据。多次召开专题会分析研判后,杨先生成功享受到工伤待遇。

孔奶奶的难题也迎刃而解。白银市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工作人员积极对接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从头查验资料、查找问题,发现孔奶奶在外地不方便回来进行认证后,主动打电话指导她在网上完成资格认证,同时加班加点核算金额,几天便将抚恤金补发到位。

领导包抓督办、专班强力推动、定期分析研判,在多层级、多部门、全方位的协调联动和统筹调度下,一批涉及人数多、群众反映强烈、多年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顺利解决。

据了解,“直通车”还建立了工作、岗位责任、协调联动、急难愁盼事项办理、日调度周报告月总结“五项制度”,完善了盯办、督办、回访、销号全程闭环跟踪落实机制,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目前,省市县三级“直通车”已解决急难愁盼事项1597件,提供咨询解答近50万次,赢得群众普遍赞誉,成为开进民心的“直通车”。

实效

人社服务水平提质升级

“以前到处托人情,现在有啥难事直接去‘直通车’,不求人了!”“过去一拖好几年的事,现在一下解决了!”……企业群众很快便感受到改革的温度。大伙儿惊喜地发现,自从有了“直通车”,办事更快了、体验更好了。

为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办事,各级“直通车”除设置急难愁盼事项反映区外,还设置了咨询引导区、业务办理区、信访接待区和自助服务区等功能区。“我们会根据群众诉求判断是否属于急难愁盼事项,若不属于,则引导至常规业务窗口办理。有些不属于人社范畴的问题,我们也会尽力解答,争取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趟路。”永昌县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急难愁盼窗口工作人员张芸溪说。

听说区里有一个专为老百姓解决困难的“直通车”,白银市白银区强湾村村民强先生前来求助:“我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晚交了3年,现在想补缴,乡里说补不了,咋办?”了解情况后,“直通车”工作人员郝美娟立马联系乡上的工作人员,仔细讲解最新政策和经办流程,不到半小时就帮强先生完成了补缴。“工作人员很热情,‘直通车’给老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效率高得很!”强先生连连称赞。

“直通车”不仅暖了民心,更强了队伍。对此,广大人社干部感触很深——

“一脸懵”到“一口清”。刚调到“直通车”时,甘肃省人社厅劳动保障维权中心干部周鑫很怕接电话:群众的问题五花八门,自己却只熟悉农民工讨薪工作。“一年来,通过全程跟踪急难愁盼事项办理,现在各板块业务都熟悉了不少,为群众服务有底气了!”周鑫笑着说。来自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的张小龙也有同感:“‘直通车’不仅教会了我办事,更让我明白了相关政策存在的意义。事教人,教得特别深刻。”

从被动受理到主动服务。除了接待办事群众,“直通车”还将领导信箱留言、“12345”转办、来信来访中的复杂事项主动纳入办理,同时打造“甘肃人社通通”政策直播栏目,让“直通车”开进直播间,面对面解读政策、回应关切。“希望能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依托街道、社区综治中心等基层服务平台,主动收集群众烦心事,拓展‘直通车’服务功能,使它成为社情民意的吸纳平台。”金昌市人社局局长胡俊荣说。

民生无小事。建设好、发展好“直通车”,既是人社部门为民服务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干部作风转变的现实需要。“下一步,要继续打响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品牌,让‘直通车’真正走入群众、深入群众,切实为企业发展和群众办事增便利、送实惠。”甘肃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