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积石山县,处处涌动着生机与希望。田间地头,群众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丰收的图景;产业大棚中,农民新学的技能正转化为稳定的收入;劳务输出的大巴上,满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震发生后,该县将就业增收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生命线”,以产业培育、劳务输转及技能培训为抓手,织密就业保障网,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重建家园的同时,端稳了“饭碗”,鼓起了“钱袋子”。
记者走进位于关家川乡的甘肃冰川夏农业科技供应链有限公司人参果种植大棚,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翠绿的藤蔓间,工人娴熟地给人参果吊枝。“两年前我来到大棚务工,慢慢学会了育苗、吊枝和病虫害防治,今年从兼职转成全职了,现在每月能拿3500元工资,心里踏实多了!”工人蒲世兰高兴地说。蒲世兰是关家川乡关集村人,丈夫因病无法劳作,家门口的这份工作成了家里最稳定的收入保障。
作为积石山县“以商招商”引进的重点企业,该公司覆盖4个乡镇建立的8个基地总占地面积达6800亩,通过“企业管两头、群众抓种植”的模式,带动群众参与豆角、生菜和人参果等作物种植。“目前,我们运营着100个日光温室大棚和300个冷棚,产品直供广东、四川等地。”公司负责人李海介绍,“平时每天用工50人至100人,种植和收获旺季最多能达到上千人,管理人员月薪4500元至8000元,临时工一天也能挣100元,不少受灾群众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除发展产业稳住本地劳动力外,还把劳务输转作为群众增收的“快车道”,让富余劳动力“走出去”挣高薪。9月9日清晨,大禹广场上99名赴厦门明达实业有限公司务工的群众统一着装,带着行囊与期盼,准备开启新的务工旅程。“这是我第二次去厦门务工,工资高、工时稳定,福利待遇也好,这次不少老乡一起去!”务工人员张海燕说。
这样的欢送场景,在积石山早已成为常态。今年以来,该县人社局、劳务办联合人力资源公司,分批次为赴青海等地务工的群众举行欢送仪式。截至8月,已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8.14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9.5466亿元。“我们分15批次输转1万多人赴青藏川从事‘挖虫草’工作,还通过东西部协作开展招聘25次,帮助37人赴济南、367人到协作以外地区、556人在省内就近就业。”该县劳务办统计财务股股长赵正鹏介绍。为了拓宽就业渠道,还与金昌市建立劳务信息共享机制,帮助123人入职金川公司,让群众外出务工有更多选择。
“以前没收入,现在学了这门手艺,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解决了大难题!”在安集镇安家湾村的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班上,村民王大姐手里拿着刚做好的手工艺花,脸上满是欢喜。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以来,积石山县聚焦群众技能需求,开展“订单式”“嵌入式”培训,把烹饪等实用技能送到群众家门口。
在大河家镇,培训班以韩陕家日光温室大棚为实训基地,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现场授课,讲解草莓、辣椒种植全流程技术;在铺川乡,叉车培训老师“手把手”教学,从起步、倒车到货物堆码,确保学员学得会、用得上;在寨子沟乡,电焊师傅耐心传授操作技巧与安全知识,为群众打开就业新大门。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13个工种、2999人培训,1289人实现就业。推进“章积人力”劳务品牌建设,5个培训项目已开班,让更多群众凭借一技之长站稳就业脚跟。
为了让就业更有保障,积石山县还构建起“培训—就业—服务”闭环体系:开发746个乡村公益性岗位,每人月补贴500元;22家乡村就业工厂吸纳1037人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2200元左右;累计核发创业担保贷款1.75亿元,帮助345名高校毕业生在产业园区实现高质量就业,人均月增收4000元以上。“我们不仅开展技能培训,还加强培训后就业跟踪服务,通过劳务奖补激励等措施,确保群众能输出、留得住、增收入。”县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拦继明说。
如今的积石山县,产业大棚里生机盎然,外出务工者信心满满,技能培训班上热情高涨。从家门口的“饭碗”到他乡的“高薪”,从技能提升到政策保障,积石山县正以就业增收为笔,在灾后恢复重建的画卷上描绘着群众安居乐业、日子红火的美好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