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多措并举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今年以来,康乐县坚持把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摆在优先位置,聚焦工作重点和难点,进一步拓展强化工作举措,努力促外出、拓就近、稳岗位、保重点,延续政策支持、健全帮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坚决守住不发生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切实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持续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薪”动力。

聚力“三促”,着力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创业。推进帮扶载体吸纳、创业带动就业、公益岗位兜底安置相结合,全力拓宽就业渠道。一是全力做好就地就近促就业。认真落实省、州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帮扶和管理工作力度,按照“升级一批”“扶持一批”“新建一批”“调整一批”的总体工作要求,对3家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及时进行核销摘牌,对吸纳脱贫劳动力人数多、管理规范的3家企业及时进行认定。截至目前,全县26家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运行良好,吸纳务工人员达到1685人,促进756名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落实各类奖补资金401万元。紧密结合乡村产业振兴、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延伸补齐当地产业链等,探索推广“企业+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的模式,增强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就业带动能力,通过一系列奖补政策的落实推动了就业工厂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县群众的就地就近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也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我县厦门援建的科司特乡村就业工厂成为全省东西协作乡村就业工厂的典范。同时,全力挖潜以工代赈就业带动能力,围绕实施以工代赈政策的政府投资项目,加强人社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施工单位间的沟通协调,动态掌握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就近务工需求,作为安排以工代赈项目数量、规模、资金投入的重要依据。二是创新创业促就业。持续深化“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补贴”三创联动创业帮扶模式,扶持脱贫劳动力创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家乐、农特产品加工点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023年全县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223亿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5.5万元,带动就业1.4万人。一批有创业愿望、创业能力的个体工商户、种养大户、餐饮等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获得贷款支持的群众以创业促就业的形式,为群众提供门槛低、易接收的就业渠道,带动了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贫困户等群体实现就业,群众在县内外开办餐饮服务、铁艺加工、酒店服务等店铺创业人群和返乡农民工在县内发展传统牛羊养殖业和特色农业创业人群各展风采,发挥了中小微企业“就业稳定器”的作用,助推了全县经济发展。三是兜底安置促就业。整合部门资源,规范扶贫收益分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需要,根据各乡镇脱贫人口数量、就业困难程度以及公共利益需要,科学设定乡村公益性岗位数量和类别,因地制宜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临时性过渡岗位,优先安排脱贫人口就地就业,统筹用好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保持公益性岗位数量总体稳定,托底安置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弱劳力、半劳力和无法外出、无业可就的脱贫人口1546人,落实补贴资金451.75万元,帮助部分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了稳定就业、稳步增收。

突出“三稳”,着力保障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加强企业用工服务、职业能力提升、劳务对接输出等全方位支持,为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保驾护航。一是稳定企业用工。建立与东西协作地区厦门市、济南市和江苏南通等地企业就业服务联系机制和用工服务保障机制,联系企业用工需求,先后举办各类专场招聘活动10场次,组织全县脱贫劳动力参加重点企业劳务对接活动,为多家企业输送员工2000多人。二是稳定就业能力。坚持需求导向、就业导向,围绕紧紧围绕做强“康乐电焊工”省级劳务品牌和县上“县城商贸、北部牛羊、南部旅游、川区菌菜、山区药材”的产业发展格局,针对性组织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脱贫人口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建立健全“输出有订单、计划到名单、培训列菜单、政府后买单”的“四单”模式,将符合条件的脱贫劳动力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充分利用冬闲等有利时机,在做好培训需求摸底的基础上,重点对两后生、脱贫劳动力等重点人群,依托县职校和东西协作资源优势全力开展劳动力技能,全县共培训农村脱贫劳动力5000多人,实现“技能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帮助巩固一户”。三是稳定劳务输出。把劳务输转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渠道,充分利用东西劳务协作和劳务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互访对接,及早谋划,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有效机制,采取多频次、小规模灵活形式,不断加大政府有组织输转力度,注重劳务基地建设,在东南沿海形成了以江苏南通为中心,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建厦门的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在西部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等地的西部青藏劳务基地,同时利用东西劳务协作,不断加大政府有组织输转力度。截至目前,全县输转务工人员7.02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68万人,完成输转任务数6.3万人的111.4%,创劳务收入18.44亿元,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比去年高于154人。采取包机、专列、包车等“点对点、一站式”方式分21批次输转务工人员2225人(脱贫劳动力804人),落实劳务奖补资金1605.97万元,其中跨省交通补助共23368人次951.22万元,省内交通补助共15305人次240.54万元,务工补贴1937人次414.21万元。

推进“三强”,着力优化脱贫劳动力就业服务。实现就业服务精准全覆盖,聚焦重点乡镇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强化线上优质服务。线上通过带岗直播、微信群发布招工信息、康乐人社公众号等方式,为用人企业和贫困劳动力搭建线上高效对接通道,加强点对点服务,今年累计为脱贫劳动力提供用工信息2000多条、参与群众8000人次。二是强化线下精准对接。线下依托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政府投资项目吸纳务工人员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搭建脱贫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平台,组织就业服务示范活动,提供针对性就业岗位,举办专场招聘活动,促进脱贫人口就业。联合县发改局、县乡村振兴局和各相关乡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活动,推动各地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安置区就业局势稳定。三是强化就业创业环境优化。注重创业环境创造,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创业门槛。优化简化创业担保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府补贴类项目审批流程,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充分发挥创业扶持政策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加快工作进度,让每一位创业者都能及时得到创业“本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把保障农民工权益作为重点,督促脱贫人口所在企业依法支付劳动报酬,对被裁减的脱贫人口,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对与企业发生劳动争议的,依法依规受理,开辟劳动仲裁“绿色通道”,做到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坚持监察仲裁齐上手,全力以赴抓维权,有效保障劳动者务工收益。今年全县劳动监察大队共受理现场农民工举报投诉案件102件,已全部办结,为862名农民工追讨工资827.1万元;受理全国欠薪平台案件565件,涉及人数587人,涉及金额721.3万元;受理全省欠薪平台案件445件,涉及人数611人,涉及金额762.44万元,综合办结率达到98.1%。已向社会公布9家欠薪企业重大违法行为,将7家企业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对6家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移交公安部门进行侦办,有力的震慑了企业违法行为,为群众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县人社局被授予“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县劳动监察大队被授予“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