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一定要学一门技术”
——全州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侧记
冬日暖阳,映衬太子山下、黄河之滨,洒下一片金黄。在临夏这块宁静祥和的田野里,回荡着一个强烈的音符——“今冬,一定要学一门技术!”
12月3日,临夏市职业教育中心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省州“1+17”精准扶贫方案,按照职业技术培训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要求,着手高规格的清真餐饮举办培训班,力求规范清真餐饮从业人员队伍,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素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卫生、绿色的清真食品。
12月4日,东乡县最偏远的车家湾乡沸腾起来了,为期1个月的挖掘机、装载机操作技术培训班在这里拉开序幕。
在培训现场记者看到,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报名学习,不足4000人的车家湾乡,当时就有100多人报名,开始学习。
12月5日,在临夏县井沟乡何王村村委会院子里,村里的养殖户都集中到一起,像一个个小学生一样聆听高级畜牧师唐永昌讲授的养殖知识——“人哄庄稼一天,庄稼哄人一年;一辈子学不哈一个饲养员,大家养牛养羊,今年不少人说亏了,什么原因呢?不懂养殖技术,当农民还是挣不了钱……”通俗易懂的讲解,吸引了每一个人。
井沟乡河王、谢家、马家大山和白杨山四个贫困村的“1+17”精准扶贫培训开始了。
连日来,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工作走在前列的广河、和政、康乐县和积石山、永靖县,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培训方式,掀起了培训热潮。
当有人为你奉上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大卤面或者一盘手抓羊肉时,你就会意识到,这碗牛肉面的后面,肯定有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打开一瓶陈酿黄酒,啤特果汁,它可能就出自一位高级酿造师之手……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其实也离不开能工巧匠们的创造与服务;这些能工巧匠,像蜜蜂一样为社会酿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酿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一位在临夏市学习了阿语和牛肉拉面技术的枹罕镇农民马魁,凭着这些技术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开了4家清真餐厅,生意兴隆,30多名乡亲成了高收入的工人;在永靖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了电子技术的女青年王梅莉,从山东青岛打工开始,成了韩国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并帮助家乡10名大学毕业生找到了称心的工作……类似的事在临夏不胜枚举。更多的是,在国内外,清真临夏“面点师”“油炸食品师”“牛肉拉面匠”“手抓羊肉匠”和“东乡铁军”“皮衣师”“刺绣师”“小布鞋师”“临夏小保姆”等技术工人,深受社会喜爱。
2014年春季,从临夏县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木雕、砖雕和畜牧养殖班的120多名农民工,70多人在家门口办起了小作坊和养殖场,成了小老板,30多人被高薪聘请到企业……
他们一个个从贫困农家走出的农民工,正是有了一技之长,让家庭摆脱了贫困,正在实现小康。实践证明,临夏小康社会建设,劳动力技能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省委、省政府出台“1+17”精准扶贫方案后,州上迅速安排,分解、细化目标任务,靠实、强化了工作措施,全州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11月底,全州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19万人。
发展新常态,创新无止境。连日来,记者看到这次培训形式不同以往。
在这次培训中,记者看到,每一次培训都有法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贫困群众自信自立的人格培训。据州人社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说:“各县市都注重技能培训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从思想、技能水平、精神面貌等方面有一个系统的提升,为群众过上稳定美好幸福的生活打好基础。”
这次培训更加贴近实际,各县市在培训中,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土专家”实际经验相结合、转移就业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全面培训与精准培训相结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初步统计,仅仅几天时间,全州报名参加培训的农民有1万多人。
“请你们安排技术人员到我们乡来培训吧,我们在等待着!连日来,我接到许多乡镇打来的电话。”这是各县市人社局长接到最多的电话。12月5日中午,虽然是星期六,记者在临夏县人社局看到,他们一方面组织技术干部,一方面和几个工程队负责人商谈,借助工程队的技术人员和挖掘机、推土机、电焊机等设备,进村培养农民工。县人社局长祁树熙告诉记者:“基层要求培训的热情很高,社会各界全力支持,培训工作令人充满信心……”
经济正在提质、增效、升级,产业正在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时代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能工巧匠;州上谋划把“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临夏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