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开展劳务输转工作纪实
开栏语: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州委书记杨元忠在州政协《关于全州劳务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上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反映近年来我州劳务产业发展和实施转移就业工程取得的新成效,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劳务输转工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展示临夏籍外出务工人员的创业就业情况,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勇闯天下河州人”专栏,集中宣传我州转移就业、境外输转、回乡创业等方面的典型事迹,激励更多的临夏青年外出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大背景下,就业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我州自然也不例外。
劳务输转是我州广大群众增加收入的主要门路,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也是脱贫后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事关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企业用人减少,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就业工作质量,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自我管理”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劳务输转成功之路,州人社局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建立健全劳务输转工作机制
马拜文一家以前是广河县城关镇石那奴村的贫困户,近几年依靠三个孩子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走进他家时,全家人正在忙着修建房子。“我的三个儿子在外地打工,他们每个月给我银行卡里存入1万元钱,我和老伴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家里照看孙子。”马拜文说,他家有12亩山地,以前老伴有病、孩子又小,全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务农维持。后来大儿子和二儿子相继在北京和安徽的牛肉拉面馆打工,日子这才一天天好了起来。2014年,小儿子通过县上的组织招聘,到江苏一家企业打工,月工资4000元左右。
“老三在江苏已经快2年了,现在是车间的小组长,工资也比别人多几百元。家里修房子的20万元全是三个孩子打工挣的钱。我准备年底给三儿子娶个媳妇,让媳妇也跟着他一起去打工。”马拜文高兴地说,儿子在电话里说那边吃的好,宿舍和车间有空调,政府组织去的,我们也放心。
对群众来说,有事干,自然有钱赚,有收入,就能脱贫致富。目前,全州有劳动力114万人,共有城乡剩余劳动力54.5万人。2015年,全州劳务输转人员达到49.6万人,完成技能培训6.3万人,建立劳务基地146个,实现劳务收入71.94亿元。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路径。帮助劳动力有序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也成为我州加快脱贫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了确保劳务输转工作的顺利实施,州上成立了劳务输转工作领导小组,并先后出台《关于开展劳务输转工作和加强有组织劳务输转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从着力开展回炉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短期劳务培训、建立劳务基地、开展有组织劳务输转、发展境外劳务输出、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劳务信息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等10个方面作出了安排部署。
州委、州政府每年派出考察团赴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进行考察慰问。今年2月下旬,州委书记杨元忠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到福建厦门市、广东东莞市考察调研劳务输转工作,深入部分企业看望慰问临夏籍务工人员,与当地政府就进一步加快劳务输转和劳务经济发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维护务工人员权益、加强双方人才交流合作进行商洽座谈,为进一步做好劳务输转工作指明了方向。
着力解决群众观念转变难题
增加群众就业机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我州积极推进劳务输出工作的目标任务。
我州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群众就业观念相对落后,对劳务输转这一全新的就业模式,在刚刚启动时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持观望态度,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希望参加公务员考录、“三支一扶”、进村(社区)等选拔考试,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参加劳务输转,为此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州不断建立完善信息服务系统,在全省率先建成启动了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劳务输转人员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实现网上动态管理,并建立包括登记表、毕业证、身份证、用工合同等资料在内的劳务输转人员档案,做到情况明、底子清。定期组织人员赴省内各高校,为临夏籍高校毕业生作就业形势专场报告,动员即将毕业的临夏籍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劳务输转工程,邀请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在全州组织高中毕业生召开劳务输转动员会,为即将升入高一级院校的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及早谋划就业志向,积极参加劳务输转。并邀请在苏州、南通等地已经稳定就业并干出一定成绩的临夏籍大中专毕业生到州内向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讲述个人参加劳务输转的过程和异地企业打工心得,用事实教育群众,用典型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和学生家长就业观念的转变。
提高劳务输转人员技能水平
广大大中专毕业生素质相对较高,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所学知识大多与市场需求和工作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全州人社部门坚持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培训与输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特别是把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与劳务输转工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召开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座谈会、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推进会和现场会,在全州范围内掀起了技能培训的热潮。
绣花枕头、绣花真丝围巾、绣花鞋垫……记者来到“陇原巧手”示范基地—康乐县“胭脂梦”家纺科技有限公司,步入生产区,只见陈列架上一件件精美的手工刺绣作品让人眼花缭乱。“绣制牡丹枕头关键是针要上下扎齐,拐弯处长针、短针要协调……”公司负责人郭静正在耐心指点着胭脂镇唐哈村妇女张月红如何绣枕顶。张月红告诉记者,她家有7口人,7亩山地,全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外出务工维持,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后来,她通过县上的介绍来到该公司,一月下来能收入两三千元。“以前,除了每天给孩子老人们做三顿饭外,整天闲着,现在来到这里,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刺绣技巧,还能挣到钱,贴补家用,不用大钱小钱都向老公伸手要了。”张月红如是说。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把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加大技能型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抓,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富民产业培育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若干政策规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确立了“立足民情搞培训,政府补贴促培训,订单培训保输出”的措施。劳务培训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凭技术吃饭、靠本领闯天下”的路子,一批批农民工学到了技术,增加了收入。
不断开拓劳务输转工作新领域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新模式。成立了临夏州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引进江苏汇丰人力资源公司等16家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常年提供东莞、佛山、苏州、无锡、南通、扬州、厦门等地用工信息。全州共组建39家劳务中介公司,发展356名劳务经纪人,劳务输转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在城乡劳动力务工集中的城市、区域、企业建立劳务基地134个,设立劳务工作联络站29个,常年派驻管理人员进行跟踪管理服务,在州政府驻深圳、北京、上海等7个驻外办事处加挂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牌子,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协助开展维权服务。
广东省东莞市、佛山市从2013年开始对口帮扶我州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以来,已有1.2万名临夏籍务工人员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福建省厦门市,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无锡市、扬州市人社局等与州人社局签订劳务输转合作协议,每年组织邀请社会信誉好、工资待遇高的知名企业到临夏开展人才招聘活动,把就业岗位送到劳动者家门口。目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我州务工人员500人以上的企业达60多家,有些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000人以上。据统计,我州东南沿海劳务输转人员月平均工资4500元以上,绝大部分从事技能型岗位的工作,享有“五险一金”待遇。
开展劳务输转工作是州委、州政府着眼于解决全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是稳定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同时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储备了人才、技术和资金,劳务输转人员在外地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习到一技之长,而且完成了资本的积累,为回乡创业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