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办到了俺身边
——临夏州人社部门倾力做好扶贫工作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王辉
靠着丈夫的一手瓦工活,曹文成花一家成功脱离了贫困线。
但就在大半年前,家住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风光村的曹文成花却整天为钱愁眉苦脸:一个老人要照顾;三个孩子要抚养;丈夫打零工一天只能挣百八十块钱;养了6只“扶贫羊”,没多久却有3只倒在了羊圈。
转变出现在2017年。大约10月的一天,村干部敲开曹文成花的家门,将一个消息传到丈夫冯香玉耳边:过两天前进村搞培训,学费全免还管饭,每天还有补贴20元。
如此好事自然让冯香玉动了心。几天后,他和伙伴们骑上摩托车,一溜烟就到了隔壁的前进村。十多天后,培训结束通过考试,再把身份证复印件和4张照片交给培训机构,没多久,职业资格证书就送到了他的手中。手中有了技术,兜里有了证,冯香玉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顺利找到工作不说,身份也由“小工”变为“大工”,收入则从每天一百出头涨到了260元。
在风光村,沾了培训光的可不只曹文成花一家。2014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时,全村共有191户贫困户,人数七八百。望望四周光秃秃的山头,满眼的土坯房、泥泞路,再想想人均一亩半的土地和村民大多打零工的状况,风光村党支部书记冯国海愁的直挠头。
但很快,一次次项目涵盖烹饪、电焊、中式面点、养殖的技能培训让情况得到改观。经历技能熔炉的锤炼后,过去只能出卖体力的风光村民,如今也挣上了技术钱,而技术和收入的增加,也让这个深度贫困村的百姓自信心不断提升,务工足迹也越来越远。4年时间过去,冯国海再对贫困户一盘点——只剩61户,人数243。
收入的增加让阳光村民笑开了颜,如今,他们逢人就说人社部门好,培训帮助大。但倘若追问为什么“好”,朴实的村民却很难说出个所以然。
——他们不知道,为了满足贫困人员各类培训需求,人社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才量身定做出各式“菜单”,使培训的针对性明显提升;
——他们不知道,为了切实提高培训,人社部门联系兰州市品牌技工院校,精选高水平教师,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把关;
——他们同样不知道,坐在家中就拿到职业资格证的背后,是人社部门一次次的沟通、跑腿……
对于临夏州的贫困人口来说,来自人社等部门的帮助绝不只是培训一方面。
响应中央加大对“三区三州”帮扶力度的号召,临夏州人社局先是发动168名干部结对帮扶积石山县336个精准扶贫户,再调整充实局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又选派4名业务骨干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同时在本不宽裕的办公经费中硬挤出20多万元,为联系村送去果树苗、电脑、打印机、煤炭……
而在临夏州开展的群众说事情,干部说政策、法官说法律;抓控辍保学、抓政策落实、抓急难需怨的“三说三抓”活动中,人社部门更是将服务窗口移至大小村落,在和贫困人员“零距离”的同时,也将工作能力和服务精神充分体现——“我们不想学技术,就盼着早点出去挣钱?”“没问题,咱们和厦门、苏州、义乌都是劳务协作城市,保你出去找到工作又挣钱。”“我们是回族,在外吃饭怎么办?”“请放心,只要一家用工企业回族人数达到30人,我们就协调建立清真食堂。”“手上实在没钱,交不起养老保险咋个办?”“别担心,只要是未脱贫的建档立卡人员,政府出资代缴全部或部分养老保险费。”
周到给力的服务,自然让贫困人员齐声夸赞。而在掌声的背后,却有着临夏州人社人不为人知的牺牲和奉献:一个个驻村工作人员,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和村民同吃同住,辛苦劳累不说,家庭也被放在一边。就在记者采访时,临夏人社局局长李文俊正在苏州等地就劳务协作事宜奔波商谈;驻积石山县庙岭村帮扶队长马洪忠因煤烟中毒正住在医院。
看到丈夫“学有所成”,曹文成花和同村姐妹也不示弱,就在前几天,她们相约也走进了培训班。穿上白外套、戴上厨师帽,有模有样地学起了拉面。“等孩子大了,我也出去打工,照现在的工资,一月少说也能挣个四五千。”
“培训班在哪?过去方不方便?”坐在她家崭新的房子内,记者和她聊着天。
“方便,想象不到的方便!”曹文成花呵呵笑。
200米外的风光村综合服务中心院内,积石山县安集乡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的横幅正迎风招展。
(原载于2018年5月4日中国劳动保障报头版头条,本文经作者同意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