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州人社局着眼于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的转变,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力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是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着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组织实施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民生实事项目和基层服务项目的考试招聘工作;继续实施转移就业工程,巩固江苏省、广东省为重点的转移就业基地,组织劳务输转4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2.6亿元,组织输转大中专毕业生、“两后生”10000人以上;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贯彻州委、州政府《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扎实推进回乡创业工作;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以高质量的培训促进高质量的就业,完成就业技能培训8000人、创业能力培训1000人、农村劳动力输转培训5.5万人;切实提高劳务输转质量,在基本保持输转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争取劳务收入增长20%以上;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苏州等地开展跟踪上门鉴定工作,力争全年完成职业技能鉴定10000人以上。
二是以加强制度统筹为突破,着力推进社保体系建设。 完善社保经办体系 ,建立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定点服务机构为辅、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所有业务网上办理;加强扩面征缴工作,全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基金征缴额分别达到2.5亿元、1.9亿元、750万元、2500万元、900万元和 950万元,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提高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财政预算必须按20%全额列支,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财政预算列支比例提高到4.5%以上,实现缴费网上办理、一卡通支付,医疗保险刷卡报销。
三是以规范管理为抓手,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强编制人事管理的意见》,坚持“凡进必考”原则,规范人事管理,严肃人事纪律;完善公务员登记制度,建立公务员退出备案机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做好全州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数据库的补充完善工作,严格实名制身份管理,严禁混编、混岗现象发生,做到按编制、身份确定岗位,按身份落实工作待遇。
四是以开发人才资源为目标,着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临夏州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暂行办法》,继续大力引进企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落实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到企业就业;加强民营企业、教育、卫生、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调研,研究制定人才引进措施,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认真落实国家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改革制度,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严格职称评审程序,实行评审公开制。
五是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契机,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深入推进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指导督促企业依法规范劳动用工,保证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切实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应急周转金制度,设立农民工欠薪应急周转资金,实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一卡通”,将存在拖欠工程款问题的建设单位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向社会公布;认真贯彻执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防止违法使用童工问题在我州出现反弹;推进基层调解组织、调解仲裁实体化和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建设,落实工作场所,提高综合执法效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六是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动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坚持公共就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总体格局,完善政策供养人员工资信息管理系统,启动与财政部门联网核实机制,做到数据、人员监督与管理的完全一致;全力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重视基础数据质量,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服务窗口的设置,改进服务工作,提升公共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引用效果,加强就业失业证管理、就业管理、失业管理、失业支付、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就业政策与资金管理等业务的网上动态管理,加强基层平台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建立劳动监察管理系统,争取重点企业全部联网,实行系统监管,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社保卡发放工作进程,所有剩余的社保卡上半年必须发放完毕。